2020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天博买球傣医药学院组织康复治疗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31名学生前往中山大学学习交流。中山大学挂职干部谭红梅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丹心计划”支教研究生史雨宸同志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结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的具体情况,统筹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参观交流活动。
在短暂的六天时间里,31名学生有机会遨游中山大学东校园图书馆,徜徉于南校园大榕树下的绿草坪,驻足于北校园小红楼“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对联前,漫步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珠海校区。在中山医学院,学生们参观了医学博物馆、标本馆、临床技能中心,旁听了中山医学院本科生的理论课,动手参与了本科生的动物实验课,还与中山医学院学生分享了保持学习热情、克服拖延症、平衡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方法和窍门。学生还深入中山一院、三院及六院的康复科、护理部见习,对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一流条件和设备、先进管理和服务、严谨教学和科研有了全面的了解。
通过六天的学习交流,傣医药学院学生开拓了视野、汲取了营养、树立了目标、收获了友情。同学们纷纷写下了中大交流的感想收获、心得体会,并与班级其他同学分享。以下选刊部分同学的收获与感想,供大家分享。
因知而治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2019级康复2班 普花花
满心憧憬,满怀期待;日夜兼程,奔波抵达;日行百里,穿山过江;医院见习,校园参观……至此,33人的中山大学学习之旅落下了帷幕,回味细想之时,中山医学院科技楼大堂及医学标本馆的一句话——因知而治(we save human lived by studing them)深深烙印于心。因知而治,说的是我们通过了解人类而去治疗和拯救人类。凡事因知而治,当我们学有所成之时,便是学以致用,投身于实践之际。在中山大学的六天之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短短的四个字背后丰富深重的内涵。
因知而治,在中山医学院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对医学未知领域和医学前沿的探索精神。中山医学院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均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有较高的学科地位与影响力,坚持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健康需求,大幅提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在热带病防治研究、鼻咽癌防治研究、眼科疾病防治研究、肝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开创性的国际领先成果。
在医学世界里,任何诊断与治疗都需要理论知识的铺垫。在中山医学院,我们参与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课——家兔的实验性气胸。操作台、麻醉剂、实验配置电脑、解剖用具等第一次现于眼前,内心忐忑,却又兴奋不已。理论讲解之后,从麻醉到解剖,看着中山医的同学有序稳进的实操过程,面对各种意外时的精准分析和妥善处理,我体会到在实践中融会理论知识的因知而治。
踏入医学科技楼,我们参观了临床技能中心,全真技能训练室、模拟手术室、ICU病房,这些被应用于临床的东西在中山医的课程里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模拟练习,反复认知,原来临床上的一丝不苟,依靠的是在校学习期间反反复复的操作练习。所谓唯有知之,方能治也,便是如此吧。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陈列着的,那一张张璀璨的奖项证书,那一排排红色醒目的医疗纪实展览,让我为之惊羡,也由衷赞许和感激。零三年的非典,他们派遣人员支援,献身国家;今年的新冠疫情,来自中山医的医护人员,依旧义不容辞,一纸请战书,驰援武汉,山川异域,帮扶他国……真正做到了于家国大事面前,因知而治。
有句话说“临床给生命以岁月,康复给岁月以生命”,意为康复医学可以提高一个人生命的质量,我对此并非完全信服。然而,当我们踏入了中山六院、三院、一院,聆听了不同科室老师的细心讲解,见识了义肢矫形器具的神奇、悬吊系统的精妙和传统康复的独到之处,亲身体验了先进康复设备和高超的康复治疗技术……冰冷的器械、复杂的手法,被灵活运用于各类临床疾病,我的内心充满震撼。几天的临床观摩、病房巡视,看到患者不断地训练,病况得以好转之时,从对康复疗效充满质疑,到由衷的坚信,我明白了,原来康复医学,也是医学里不可或缺的学科。而学康复,懂康复,用康复,从而达到因知而治,正是康复专业的我们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因知而治呢?我们身处边壤之地,教育与发达地区有差距,却也当有攀登高峰之志向,埋头苦干之决心,愚公移山之毅力,报效祖国之信念。身为天博买球的一份子,同时也作为一名医学生,在学校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更重视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从理论过渡实践,理论与实践融合,做到因知而治,于家国,于人民,皆有所贡献。
中大之旅已然落幕,我们受益颇多,不枉此行!
立下大志,不负韶华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2019级护理2班 王兴瑞
中山大学六天的交流学习,尽管时间短暂,我仍旧感受到了一线城市的车水马龙,双一流高校的钟灵毓秀,附属医院一流的医疗条件和管理服务……,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中大学子的卓越风采。
在交流的第四天晚上,我们有幸与中山医学院本科生代表座谈交流。中山医学院学生首先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率先向我们了解傣医傣药,轻松的氛围,一下子就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接下来我们的同学也好奇的询问法医学专业的同学,法医学的工作是不是就像影视作品中的模样。中山医学院法医学专业的同学向我们全面地介绍了法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实践要求和就业前景,展现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法医学。气氛逐渐轻松而热烈,同学们发挥了对中山大学这所双一流名校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所有好奇心,从专业学习到社团活动,从升学考研到职业规划,各种问题接踵而来,都得到了中山医学院学生的详细解答。中山医学院的学生多次提到兴趣,把兴趣作为做一件事的良好开端,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讲述了如何去保持学习热情,克服拖延和懈怠等困扰我们的问题,让我们受益匪浅。
中大学子言谈举止谦虚中流露着自信,博学而大气,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理想抱负远大。深究其背后,我认识到是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程度的不同。他们既努力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既重视医学临床技能,又重视思想品德修养,我领悟到了中山大学“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效果。
与中山医学院学生的座谈交流,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大学子的风采,感受了理想和热爱的魅力,也实实在在的认识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鞭策着我应该不断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尽管傣医药学院的办学条件不如中山医学院,但我们应该向中山医学院的学生学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专业学习及提升综合素质。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终身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学习,学好现有的专业知识,拓宽课外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为之努力。落到学校发展上,我们的学校——天博买球为扶贫而生,为西部发展而建,这给了我们崇高的使命,我们要明白肩上的责任,善于学习、敢于实践、立下大志、不负韶华,改变自己,改变身边环境,促进学校的发展,实现傣医药学院“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的办学宗旨,为守护家乡人民的生命健康、弘扬傣医药文化贡献力量。
此次中山大学之行,让我受益匪浅,十分感谢与我们座谈交流的中山医学院学生,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心;十分感谢中山大学给我们这次学习交流机会,让我看到了不足,立下了大志,燃起了奋斗的激情。我们会不断地提升自己,追求卓越,更学会感恩,心系家国,成为一名对家乡对祖国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2019级康复2班 龚磊
六天的学习交流很快就结束了,抛开有关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收获,我还有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收获——严谨,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山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严谨的做事态度。初到广州时,矗立的高楼和版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羊城快节奏的生活让习惯了云南悠闲生活的我们觉得有些无所适从,我不禁怀疑,在这样快节奏的状态下,我们的交流活动会不会只是简单的走马观花?只能大概的看到一个简单的流程?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的交流活动被各个学院、医院和校区安排得非常充实。
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见习交流时,由于时间有限,医院精心安排了见习流程,为了让我们多些学习机会,老师们推迟了下班时间,带着我们在康复门诊和住院部见习体验康复医务人员的工作,近距离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带教老师不但介绍了康复治疗科的诊治流程和最新的诊疗方案,讲解了康复治疗器械的原理和操作要点并示范操作,还介绍了康复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实习学长学姐分享了实习经验,并对我们前期的校园学习提出了建议……,大大提升了我们对康复专业的认知。每个附属医院半天的见习,方方面面都得到了精心安排和准备,无不体现着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老师严谨的治学和行医之道。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和严谨的态度,才能换来那陈列于墙边的一面面锦旗。
有了在医院见习的经验,我想校园参观应该也会被安排的妥妥当当。果不其然,每个校区都安排了专门的老师、同学来负责;每到一处参观,负责接待/讲解的工作人员都已在等候,每一个环节都无缝衔接,可以说中山大学考虑到了我们参观交流的每一个细节。陈寅恪故居和校史馆在周末特别为我们开放并安排了志愿者讲解,东校园的图书馆各层全部对我们开放参观,北校园不对外开放的医学标本馆专业馆也为我们打开大门,根据我们的年级安排了同一年级本科生跟我们座谈交流,甚至于安排的工作餐都考虑到了我们云南学生的口味特意加上了辣椒……,细节凸显格局,小事更见用心。
最让我难忘的是参与到中山医学院实验课堂时老师细致耐心的讲解,同学们认真听完理论讲解之后,立马投入到实验操作中,每个同学都有明确的分工。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不断的交流着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互监督纠正彼此的操作,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生怎么会不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呢?原来中山医学院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就是在这样“三基三严”的教风学风中铸就的。
中山大学作为双一流大学,可以说做的是国家的大事,输送的是顶尖的人才。无敌中山医时刻守护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天琴卫星正源源不断向地面发送数据,天河二号正加紧计算着成千上万的重要数据,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即将下海远航……,这是中大最闪亮的名片,是世人眼里的中大;事无大小均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以待,这是我眼中的中大,或许这才是中山大学能拥有那些世人皆知的闪亮名片的原因吧。
中大之旅,虽短暂却深刻。我们见识到了精美的建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解锁了很多不同的学习技能,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也许有一天我会慢慢忘记这段经历的细节,但我相信这段经历会让严谨的态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努力弥补自身缺点;同样地,我会谨慎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做好大事也做好小事,我相信我一定能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能更好的担起时代重任,争取为建设家乡做出属于我自己的一份贡献。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2020级专升本康复5班 徐苁蓉
怀着激动紧张的心情,我踏上了赴中山大学学习交流的路程。六天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悬挂在中山医学院办公楼前的一幅对联:“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
当我走进中山大学北校园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学医时期的铜像和铜像后面“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对联。这幅对联是1927年中山大学时任校长戴季陶先生写的,穿越百年的云烟,作为晚辈的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埋藏在先辈们心底那份穷极一生的夙愿和寄托。“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这幅对联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中山大学对医科学生的要求。中山先生的精神不仅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山医人,也应是我们每个医者和医学生在以后临床工作中的指路灯。
在中山医学院参观、听课、动手参与动物实验课及与中山医学院学生座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了这所医学名校教学条件的优良,教风的严谨,对医学生培养的用心,以及培养的学生基础之扎实、动手能力之强,还有他们表现出来的远大目标和家国情怀,我想这就是“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精神在人才培养上的最好体现吧。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要清楚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看病是一份技术活,有良好的基本功,是治病的基本要求;不断耕耘医学事业,需要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同时,医生面对的不应该是一个个功能障碍的躯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有情感的灵魂,因此,在治疗之余,我们要注入自己的情感。
中山一院康复科的参观学习,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带教老师仍为我们安排了丰富合理的教学见习内容,我们也看到了医护人员在做治疗时的专业,和患者交流沟通时的耐心。为什么说医护人员是天使?我想,大概是有着特别的能力去抚慰那些受伤的灵魂吧。在康复科参观交流后,经过医院的抗疫图片展览区时,我心头一震,鼻头一酸。2020年初阖家团圆的日子被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给打断,危急关头,中山医人没有迟疑,没有懈怠,迅速响应了国家的号召,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最前线的地方、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去,先后奔赴湖北、黑龙江、新疆、北京和香港。中山医人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品质。他们第一时间制定了《新冠肺炎防治应急预案》,建立多学科远程会诊机制,开展科研协同专项攻关,切实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医疗救治的有效性。我的祖国正是被这样一位位平凡的英雄保护着。中山医人不仅拯救同胞的健康和生命,还远渡重洋赴塞尔维亚进行抗疫斗争,让塞尔维亚成为世界上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被授予了塞尔维亚保卫国家最高荣誉勋章,中国专家组已经成为中塞两国人民团结抗疫的象征。中山医人“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使命担当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有幸到中山大学学习交流,震撼了我的心灵。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把“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做为我的人生追求,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切实做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当国家需要我奋斗付出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勇往直前,报效祖国,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
中山之行,所见所思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2019级康复治疗学2班 全红羽
中山大学之行,让我最为震撼的是规模庞大、承载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的珠海校区。
中山大学的珠海校区,有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校园,有着像一本打开的书籍的图书馆,翻开的“书页”之间有着一条寓意深刻的书山路,沿着书山路拾级而上可以到达山的另一侧全亚洲最长的教学楼。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拥有实力雄厚的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学科集群。校区后面的山顶上有一座不太起眼的白色建筑,是“天琴计划”的激光测距中心;山脚下的天琴中心大楼宏伟壮观,是中山大学践行学校“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大科研平台。宇宙的奥秘将在这里被探索被解开,“天琴计划”必将助力我国的天文学、宇宙学及基础物理前沿研究,捍卫国家的太空战略与利益。来到滨海区,红墙绿色、气势恢宏的建筑集群,面积之大配套之好,再一次带来深深的震撼。围绕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立足南海,面向深海和大洋,中山大学建设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大气科学、地球科学、海洋考古、海洋经济、一带一路研究院、粤港澳高端智库等学科集群。珠海校区之行,让我见识了科技强国的魅力,见识了中大师生在国家科研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见识了一所高校是如何承担使命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所高校的发展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我的母校——天博买球,正是为推动滇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而建,旨在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就读的傣医药学院,是我校的特色学院之一。它的建立,是要为西双版纳州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传承傣医药文化。在我的身边,不乏家境困难的同学,我们因为这所学校的创办,得到了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机会,也得到了为家乡建设发展发挥作用的机会。身为滇西大的一名学子,我将不忘校旨,愿投身于滇西医疗卫生事业中,为之努力为之奉献。
担使命,创辉煌
滇西大傣医药学院2019级康复治疗学1班李叶 护理1班张燕
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们有幸到中山大学学习交流。中山大学为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校史馆的参观深深的触动了我。
中山大学的校史馆位于南校园的大钟楼,共分为“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奋进一流”四个部分,融合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了中山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山大学是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大学,中山先生曾在怀士堂发表演说,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大学子前赴后继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在校史馆我们了解到了中山大学的发展曾历经艰辛,抗战时期,广州沦陷,被迫三迁,师资遭迫害,但仍在战火中坚持办学、育人,弦歌不辍。中大创校、扩校、迁校、护校的艰辛,也阻挡不了其坚定不移追求光明与进步的步伐。看中大一路走来,始终怀抱着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完善与提升办学治校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条件,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一代又一代中大人的努力下,中山大学不断锐意进取,不断追求卓越,不断铸就辉煌。
中山大学校史馆不仅展示了中大的历史传统,蕴含了中大的文化精神,更激励中大人以历史的智慧和担当奋进未来。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母校——天博买球,因扶贫而生,为培养滇西特色优势产业的高素质人才而办。滇西大肩负着党和国家的使命:面向未来、立足滇西、服务云南、辐射带动周边,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滇西大自2015年筹建2017年批准建立以来,从零起点建设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作为滇西大傣医药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深刻的感受到目前我们学院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备,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师资还很缺乏……,但也非常幸运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的特别政策支持,得到了十几所著名大学的对口帮扶。我所就读的傣医药学院就是中山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口帮扶的学院,也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来到中山大学交流学习。
此次学习交流活动给了我们深深的触动。滇西大与中大一样肩负使命应运而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以中大为鉴,我们看到成功之路必然历经风雨、饱经沧桑,正如百年来历经无数坎坷才收获成功的中山大学一样。虽然我们还面临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有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只要我们全体师生齐心努力,积极投身滇西大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奋发图强,学校就一定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铸就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往返六天的跨省交流,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纯真开心的笑脸,侃侃而谈的收获,立志奋发的决心,让这次中山大学之行意义非凡。在教育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中山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对口帮扶下,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滇西大傣医药学院一定能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迅速成长。让我们携手奋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