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在“中国号”巨轮上共同逐梦的你我,正在筑就怎样的未来?滇西大宣传部干部及部分学生走进学校师生员工,聆听大家奋斗中的心声和对未来的畅想。
管由桂:做奔跑的逐梦人
管由桂,汉族,管理学院2020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自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喜爱阅读,热爱运动,学校广播站记者。
“2035年,我35岁。已到而立之年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身上也有更多的责任,父母头上多了许多白发,但都身体健康,他们走出了家乡,四处旅游玩耍,享受生活的快乐。我正在为自己的电商事业而奋斗,我用自己所学让家乡优质农产品成功走出去,让云南特色被世界发现。这时,祖国已经进入全新的时代,科技繁荣,文化繁华,城市繁华,每一个国人都在不断努力奋斗,创造更多的美好。” (采访者:寇丹玫 宣传部干部)
江梓煜:接续奋斗,奔向美好未来
江梓煜,汉族,来自广东省揭阳市,地球工程与科学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二班学生。
“2035年,我已经35岁了,正进入人生的黄金时期。那时的我,已经成家,在设计院工作,并且拿到了一级建造师证书。我在深圳沿海地区买下了一栋房子,和全家人一起幸福地生活着。2035年,全国人民已经实现共同富裕,山区的小朋友和全国的小朋友一样,享受着相同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2035年的中国,基本实现社会公平,人均分配趋于合理化。为了美好的2035,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续奋斗。(采访者:兰贵)
张宝玲:风雨兼程 奔向远方
张宝玲,汉族,来自玉溪市易门县,管理学院2018级物流管理班学生。不仅综合成绩稳居年级前列,还在学校身兼数职:生会学习实践部部长、学校主席团成员、班级班长、图书馆管理员、书法社成员。
“2035年,我36岁了。36的我,经过努力实现了梦想,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从事着喜欢的工作,正在昆明一家上市公司担任白领,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父母身体安康,爱人体贴包容,子女可爱孝顺,闲时与好友小聚。那时,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已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都遥遥领先,无人驾驶、大数据等技术都被广泛应用,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幸福美好。” (采访者:龙文佳 管理学院2020级物流管理3班)
徐睿:热爱篮球 坚持运动
徐睿,汉族,傣医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20级学生,来自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热爱篮球,坚持运动。
“2035年,我已经34岁了,有自己的家庭,不需要大富大贵,只要有懂我和爱我的人,偶尔能带孩子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国家当然会越来越好,我们也许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因为身体的原因,未能服兵役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但我希望能用我的专业知识为祖国的发展做点贡献!” (采访者:李晓俊 傣医药学院康复治疗学1班)
高转龙:为成为一名体育教师而奋斗
高转龙,汉族,来自云南文山,珠宝学院2020级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每天重复着枯燥的练习,但盛夏酷暑、寒冬凛冽,也从未阻挡过这个体育生前进的步伐。
“2035年,我34岁了,那时的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奋斗奉献着,我认真上课,陪伴和激励学生们,不负学校和家长的期望。那时,我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日子虽然平淡而平凡,但在教育岗位上并不平庸。那时,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体育行业取得巨大发展,全民注重于身体健康,作为体育从业者,我倍感尊严。”(采访者:郑吉虹 珠宝学院2020级休闲体育2班)
陈燕:热衷于公益事业
陈燕,汉族,来自云南昭通,健康科技学院2018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热衷于公益事业,学校志愿者,参加大学生返乡反哺活动,引导家乡学弟学妹走出大山,在养老院当义工等。
“2035年我35岁,已经是一名健康管理服务者,或许正作为社会工采访者为一个个垂垂老矣的人送去最后的温暖,或许正在一个孕妇家里和她讲“育儿经”,又或许我正带着一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跳健身操……
2035年父母头发已经花白,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一年级,周末我会带着女儿去陪父母度过闲暇的周末,小长假会提前规划陪伴他们出去旅游。那时我国的大健康产业已经非常完善,人们的健康意识相对成熟,社会和谐,充满正能量犹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述的世外桃源。”(采访者:陈慧锁 健康科技学院2018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
顾江涛:为同学们服务,我快乐!
顾江涛,汉族,来自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墨红镇,管理学院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领导老师的指导下,筹备组建了我校管理学院第一届学生会,并当选为主席。
“2035年,我已经35岁了,而立之年的我有了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花甲之年的父母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家打理田地,我有空就将他们接到大理,看看苍山洱海。我也有了自己的事业,投身土特产销售,致力于云南土特产走向世界。这时,祖国已经步入了全新的时代,文化、科技繁荣,人民生活宽裕,每个人都在不懈的奋斗,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砖加瓦。” (采访者:刘志强 管理学院2018级物流管理)
王港:奔跑!永不止步!
王港,汉族,来自云南昭通,管理学院2018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班长带领班级获得“优秀班集体”的荣誉,在校运会中连续两次打破校运会记录,获得第一。
“2035年,我34岁,每天为自己公司的事情忙碌着。15年的时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越来越大,“中国创造”受世界人民青睐,中国产品流通到世界各个角落。我顺着这股浪潮,将我公司的产品推向世界。但繁忙的工作并没有让我失去对生活的热爱,我会经常教我的孩子打篮球,闲暇时刻与朋友约一场球赛。等到年底,我会带着我的家人,去看祖国的锦绣山河,品味诗和远方。”(采访者:舒泽畅 普洱茶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
董兴慧:认真工作 幸福生活
董兴慧,来自云南昆明,健康科技学院护理学专业2020级学生。喜欢摄影和支教活动。
“2035年,我可能已经是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护士了。我会获得许多病人的信任与夸赞,更清楚自己选择护理行业的原因及目的。救死扶伤是我的工作,但同时我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虽然另一半和我的工作一样繁忙,但我们依旧恩爱。我会有一个女儿,我也会扮演好护士、妻子、妈妈的角色。”(采访者:周远芳 健康科技学院 2019级健康服务与管理1班)
杨芳芳:我和滇西大一起成长
杨芳芳,白族,来自云南腾冲,是学校首批专职辅导员,现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
“2035年,我就47岁了,年富力正强;那时的滇西大,也20岁了。我和滇西大一起成长,我依然坚守和耕耘着三尺讲台,勤勤恳恳做好园丁,正经历着滇西大的桃李芬芳,为滇西大打造高水平、特色化、创新型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积极努力,一批又一批的共和国‘新匠人’从滇西大走向祖国建设发展的第一线。我的家庭与千家万户一样,沐浴着党的阳光,享受着国富军强,共同富裕,康泰和谐,生活富足,全面发展的美丽中国新时代,为了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民族复兴大业,我们的党在努力,我们的人民正在壮阔前行!”(采访者:何荣荣 宣传部干部)
王崇文: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王崇文,今年32岁,来自西安阎良,是一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老师。
“2035年,我就47岁了,不知道15年以后的我是否还有头发(笑)。到那时,我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希望我的学生到2035年都事业有成,过得比我好,走得比我远,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成就。”
郭鑫:站好讲台 教书育人
郭鑫,汉族,来自山西怀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我今年刚刚当了爸爸,2035年,我46岁了,我女儿也15岁了。46岁的我,正年富力强,知识储备充足,站在讲台上,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走下讲台,是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到那时,我的女儿青春靓丽,我的家庭美满幸福,我们的学校快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全方位、各领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采访者:陈文婷 宣传部干部)
金怀菊:未来,万事可期
金怀菊,白族,来自云南大理,傣医药学院教师。
“2035年,我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其乐融融,岁月静好。到那时,我已在滇西大担任思政课教师十多年,教学、科研都已小有成就,我对教室的各个角落越来越熟悉,我用我的学识和真情向学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与时代青年一起切身体会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采访者:李潇儒 宣传部干部)
陆权丹: 教书育人不止步
陆权丹,壮族,来自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过课件制作大赛和征文比赛,均有获奖,曾获年度考核优秀员工。
“今年10月,我当妈妈了。2035年,44岁的我,依然在滇西大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经过锤炼,我已是教学能手,科研学术成果众多,教学奖项无数,深受学生欢迎。那时,我女儿上初中了,她享受着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生活在一个更加安全、开放、包容的新时代。双方父母都身体健康,很多家务活都由机器人在做,一家人经常外出旅游看世界,开阔眼界,享受生活。(采访者:寇丹玫 宣传部干部)
江跃琼: 活到老 美到老
江跃琼,彝族,来自云南大理,滇西大医务室护士长,已在医护行业工作31年。 坚持“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乐于跟师生分享预防和日常护理知识,每学年开始,积极为外地学生准备预防高原反应的药。
“2035年,我已经退休了,那时候,我们都生活在充满幸福感的社会里。作为一个医护工采访者,我认为幸福就是预防医学知识普及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医院不再人满为患。而我,将一直保持多年来形成的养生习惯,饮食清淡,读书怡情,活到老,美到老,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安享晚年。” (采访者:李潇儒 宣传部干部)
杨云忠: 辛勤工作,创造美好生活
杨云忠,汉族,来自丽江市永胜县,滇西大保卫处保安队队长,2003年退伍回到地方工作,一直保持着军人严谨、认真、负责的作风。
“我的儿子目前正上小学,2035年,我55岁了。一直以来,我都在辛勤工作,起早贪黑,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一点的条件,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一个平安幸福的未来。到那时,我也终于可以清闲下来,有机会将出去走一走,我非常怀念在部队的日子,希望2035年可以骑着摩托车重走川藏线,回到当兵时走过的每个地方,细细回味那段燃烧青春的时光!” (采访者:李潇儒 宣传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