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买球普洱茶学院。
普洱茶学院是天博买球下设的特色学院,是由普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坐落于“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的普洱市,占地198.67亩,校舍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正在新建占地350亩的校区。学院有事业编制90名、编外财政供养92名。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部、宣传统战部、教务处、科研与产教融合处、就业培训处、学生处、财务处、后勤保卫处9个行政机构,设茶学系、食品科学系、植物科学系、资源循环科学系4个教学机构,设公共课教研室、思政课教研室、实验实训中心、图书馆4个教辅机构,由学院管理的科研单位1个(普洱茶研究院)。学院2016年6月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传承一方文化”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的茶产业及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先后荣获普洱市文明校园、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滇西大“硕士研究生升学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师生重走茶马古道。(资料照片)
学院党委成立于2017年3月,2020年6月划归普洱市委管理,下设6个党支部。学院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实施“党课月月讲”活动、创办“普洱茶学院学习讲堂”“青年素养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晨读“思政课”、周办“读书会”、月抓“主题学”、季度“演讲赛”、期末“谈体会”,组建大学生“薪火宣讲团”,引领师生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把重走茶马古道纳入学生“必修课”,组织全体师生重走茶马古道和参观民族团结园,感悟拼搏奋进、亲诚惠容的古道精神和普洱民族团结精神。全面抓好党员发展,做到“入党启蒙教育”全覆盖,严格按照程序发展党员,办学以来,共发展122名学生党员。深化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优化支部设置,将支部建在系上,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党建与教学相融合,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让党建品牌“亮起来”。学院党委被确定为全省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培育对象,2个党支部被命名为“普洱市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引育用服”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部分科研产品。(资料照片)
学院建立“引、育、用、服”人才工作机制,努力构建高水平师资体系。教职工总数由2017年的25名发展至目前的207人(含普洱茶研究院20人),其中,专任教师153人(自有专任教师127人,银龄教师26人)。高级职称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79%;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88%。有云南省首席技师1人、茶城青年拔尖人才1人。选拔4名教师到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其中1名已毕业返校工作。强化学习培训,组织教师到浙江大学参加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2期135人次,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到云南师范大学参加能力提升培训班1期52人次,组织教师到学校总部参加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专题培训班24人次,院领导分别到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培训各1次。
优化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生进行食品配方设计。(资料照片)
▲学生参加2024年“百岳杯”四川省大学生茶叶审评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资料照片)
学院深入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以专业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打造形成以茶学为核心的专业集群,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设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应用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应用化学等9个本科专业,7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建有实验实训室33间,总使用面积3430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室29间、科研实验室2间、教学+科研实验室2间。落实“1+X”证书制度,开展茶叶加工工、茶艺师、农业技术员、公共营养师、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评茶师6个职业等级鉴定工作,办学以来,共有2187人次学生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茶艺师414人次、评茶师(评茶员)543人次、公共营养师152人次、茶叶加工工426人次、农产品食品检验员356人次、化学检验员182人次、农业技术员114人次。办学以来,共招收本科生2878人、专升本1038人、专科生731人,目前在校生3036人。毕业生(2024届以前)1442人,其中,考研升学共141人,录取率12.6%;专升本升学233人,录取率71.5% ;入伍28人;公务员事业单位录取3人;年均就业落实率95.4%,高质量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在滇西大各学院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普洱茶学院举办2024年校企合作办学暨产教融合工作研讨会,64家企业共160人参会。(资料照片)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先后与中国茶科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澜沧古茶、中国中茶集团、宁德时代、海天集团、一龄集团等96家单位合作办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85个,聘请134名合作办学单位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担任特聘导师,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咨询、项目申报、学生就业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深化协同育人,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捐资100万元在学院设立“澜沧古茶春億奖学金”,每年组织开展“澜沧古茶春億杯”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设置茶席设计竞赛、手工制茶竞赛、茶食品创新等大赛;2024年始,北京云普茶业有限公司每年捐赠20余万元,设立“云普杯”助学金,组织开展“云普杯”茶咖包装设计、调饮师技能等大赛,出资44万元,与学院合作开展《景迈山茶业三产融合,惠民增效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普洱茶加工工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编制》《普洱茶茶艺师技能人才评价标准编制》等项目。学院与普洱晨洋茶咖共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将咖啡企业引入校园。成立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牌认证的“郭继英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平台。2024年11月,依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柯勤飞教授团队,积极申报省级专家工作站。
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与茶艺传承》代表云南亮相全国职业教育优秀非遗教学成果展。(资料照片)
学院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产业链,申报并立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0项,其中,规划教材类4项、教育教学改革类5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1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4项;校级产学研项目立项2项。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36项,获校级金课项目5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78项。2024年,中华职教社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学院《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与茶艺传承》项目,作为全国唯一的茶艺非遗教学成果,代表云南亮相职业教育优秀非遗教学成果展。学院科研实力逐年提升,共承担实施科研项目11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0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0项、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项目8项、校级茶产品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研项目17项、院级项目69项。科研成果不断转化,完成《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普洱茶冲泡方法》等普洱茶标准化体系建设;“生普洱”新品——特燃普洱生茶已上市销售;“一种青稞幼苗普洱茶及其制作方法”发明专利在云南安沃商贸有限公司转化;合作改进拼配技术与数控发酵技术,开发两款普洱茶产品;普洱茶益生菌数字化发酵技术、普洱茶减脂片、美藤果叶代用茶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正在研发;科技兴茶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定点帮扶村完成1700亩茶园有机认证。